党旗插在产业链上 三村联合养出“共富牛”

清晨,在临桂区两江镇洲村村委潘村的大山深处,两江镇洲村肉牛养殖基地的牛棚里,基地负责人潘云飞在检查小牛发育情况,工人们忙碌地投喂青贮饲料并清理牛粪,远处连片的饲草料种植区郁郁葱葱。
2021年,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。4年时间,返乡人才潘云飞在洲村党总支部的引领下,联合高塘、谢家两村合力深耕,让荒山成为生机勃勃的肉牛养殖基地,结出三村共享的“共富果实”——基地年收入超千万元,并成功引入三村集体资金150万元入股,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年增收超14万元的稳定红利。
返乡人才荒山筑梦,支部上门解心忧
潘云飞1982年出生于潘村,学习成绩优秀。他的父母热衷于养殖业,家中曾养有猪、牛、鸡、鸭等多种畜禽。但有一年,上千只鸭子因病一夜暴毙,给家里带来巨大损失,也让他深刻意识到养殖业的不易。中考后,考虑到家庭情况,他选择就读中专的畜牧兽医专业。
2001年,潘云飞前往南京一家乳业企业实习。当地拥有先进的设施农业,自动化设备极大地提高养殖效率,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两三百头奶牛。这段经历让潘云飞领略到规模化养殖的魅力。毕业后,他辗转江浙、华北等地,深入钻研牛养殖技术,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2021年,潘云飞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开办养牛场。他联合亲友组建了家兴合诚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,筹集了300多万元启动资金。
然而,客观评价潘村养殖条件,其实算不上理想——平地稀缺、交通不便、水电供应不足,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牛的规模化养殖,并大幅推高成本。“其实,回家看着村里这里是山那里是山,不少土地荒着,我心里挺没着落。我跟合伙人明说,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租不到足够的地。”潘云飞回忆道,“资金和技术我都能想办法解决,但场地、道路、水电这些基础设施问题真让我犯了难。”
此时,洲村党总支部书记郑忠喜主动找上门来,向潘云飞承诺党总支部会为他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类难题。“潘村一直以来以种植柑橘和水稻为主,产业结构相对单一,抗风险能力较弱。如今有像潘云飞这样的专业养殖人才返乡创业,这非常难得。”郑忠喜表示,“从情理上讲,我们有责任为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。临桂区有不少村镇拥有优质的养殖环境,洲村要留住创业人才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,关键就在于做好服务工作。”
党旗插在产业链上,流转土地通富路
潘云飞的养牛基地在潘村东面大岭背山深处。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,几处牛舍错落分布在缓坡上,与周边山地浑然一体。
“最初我和4位亲友的土地加起来才13亩,根本不够养牛。”潘云飞说,多亏两江镇党委、政府及洲村党总支部出面协调,流转来周边27亩闲置土地,凑齐40亩满足了养殖基本条件。
“他把基地选在大岭背山深处,既不占耕地,也避开了对生活区的排污影响。但山里养牛,饲料运进来、生鲜运出去,成本都比平原高不少。”郑忠喜坦言,党总支部一直想帮他降成本,首要就是修通产业路、流转更多土地。
2022年起,洲村党总支部便全力推动潘村土地流转。可潘村土地零散、平整度低,要让村民统一意见并非易事。“我们挨家挨户谈。村民担心权益没保障,政府就带头担保、签订合同,把双方权利义务、流转程序都明确下来;碰到年纪大、舍不得流转土地的,就多上门、多打电话,讲道理也讲感情,慢慢就做通了工作。”郑忠喜告诉记者,那一年村里开了无数次会——村两委会、村民代表大会、党员会、土地流转说明会、产业道路修建说明会,等等。
靠着镇党委、政府争取的50万元项目资金,潘村不仅流转了200多亩闲置荒地,还建成1.3公里产业路,装上合作社专用变压器,打通了产业发展堵点。
虽说潘村的山地地形让潘云飞没法复制在江浙、华北见过的自动化养殖模式,但这200多亩流转土地却让他蹚出了一条环保、有效的种养结合循环路。“现在基地有700多头西门塔尔牛,占地40亩,我种的300亩牧草,既能把粪污全消纳掉,还省了不少饲料钱。”潘云飞神情欣慰,产业路一通,运输方便多了,合作社在桂林开了3家生鲜店,生意红火。
“从2022年开始,基地养殖利润率就稳定保持在15%以上。”有两江镇各级党委、政府做后盾,潘云飞的“牛生意”越做越有底气。
三村抱团谋发展,共育“增收致富牛”
在潘云飞的产业蓝图里,养好牛只是起点。“现在基地只能做牛丸这类粗加工,我想进一步打通种养销全产业链,发力终端消费市场。建立加工厂,把产品研发和销售都跟上。这需要扩大养殖规模,同时引进肉类精细加工设备等。”
两江镇党委认可潘云飞的发展规划,2024年特意选中与洲村地理位置相近、产业基础好、设施完备、项目资金充足的高塘村、谢家村,组织三村召开联席会议,共同研判洲村肉牛养殖基地的发展前景。最终,三村村集体共投入150万元入股基地,为产业链升级注入资金“活水”。
村民老潘家住在养殖基地旁,他左手受伤无法负重,妻子患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,日子一度艰难。基地建成后,老潘加入合作社,靠着合作社提供的牛犊、饲料和包回收服务,在家里搞起了养殖,妻子也在合作社找了份临时兼职。“离得近就是方便,潘总常来指导技术,跟着他养牛,一年纯收入能有5万多元,家里情况好多了。”老潘的感激溢于言表。
如今,洲村肉牛养殖基地已带动近30个脱贫户和普通农户稳定就业,以每年5%的分红利率计算,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4万元。
“洲村通过成立产业发展功能型党支部,以‘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’模式带动乡村振兴,在潘云飞这里已经尝到了甜头——合作社发展了,村集体经济壮大了,周边农户还能在家门口务工,达到‘三赢’。”两江镇党委委员周钟凯说,“我们就是要引导村党支部抱团发展,让这种模式辐射更广。”
昔日沉睡的荒山,在链上党旗的引领下,在三村联手的耕耘中,已然化身生机盎然的“聚宝盆”,“哞哞”的牛叫声里,一条富民强村的产业路正越走越宽。